张村河畔首条商街开张,添上产城融合一块重要拼图
如果说时代的洪流中,总有一些波澜让人目不暇接,那么“东部新天地商街”的开街,便是这样的一个瞬间。在青岛市的街头巷尾,人们的议论里夹杂着一种复杂的情绪——既有期待,也有审视。看着市民们熙熙攘攘地涌入这个新地标,或逛街、或游玩,其背后却隐隐透出更深层次的故事。这片始终是崂山区现代化发展的重点之一的土地,又如何才能真正焕发出它的潜力?而那些剪彩时扬起的彩带,最终能否象征一个地区的腾飞,还是不过是表面上的繁华?
时间拉回到4月30日,这一天有人欢呼,也有人暗自打量着新事物的每一个细节。东部新天地商街开街的场面,说不上极尽奢华,但仪式中的醒狮腾跃翻舞却足以吸引了无数好奇的目光。从用寓意吉祥的点睛仪式,到嘉宾们的剪彩,一切都显得那么隆重。对于生活在张村河沿岸的市民来真正让他们停下脚步的,或许并不是舞台上的花哨,而是这个地方会给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在山钢产城的规划中,张村河片区有着显而易见的“身份升级”目标。从一个生态管理的试验场,到宜居宜业的现代社区,再到区域商业的新中心,这条河以及其周边的土地俨然成为青岛的精英领地。项目的设计从公寓到商业再到产业,一应俱全,听上去,更像是一幅精心布局的大棋盘。这块“棋盘”真的能如规划者愿吗?回迁的居民是带着疑问来的——他们无数次与邻居聊到周边情况,也常提到未来是否会更方便,生活是否会更舒适。
如果你拿日常生活中群众的标准来衡量,这些疑问并不是空穴来风。商街周围新竣工的住宅社区,多处还处在“毛坯”阶段。就拿李家下庄来大部分居民依旧无法入住,而赵家庄等地也仍在等待建设完毕。这么一种供需的错配,现实中有时会让人觉得计划赶不上变化。但偏偏这样一个商街就在这种尚未完全成型的区域里开张了,并且与一些国家背景的商业巨头合作开展。有人感慨,这也像是一场大胆的赌局。
东部新天地项目负责人和商业入驻者显然不这么想。《真诚超市》作为首批商家之一,肩负着提供符合张村河片区定位的生活服务,同时希望将国际化与本地化深度融合。在最初选址时,超市总经理戴同尧曾用两个字自己的决策——赌注。从青岛已建成的高端住宅动向和未来回迁居民的线上消费数据来开设这种性价比高的综合超市似乎理所应当。然而站在这片土地上,面对这片仍在发展的区域,还有多少潜力没有被挖掘,又有多少未知因素可能导致潜在风险?这恐怕只有时间才能证明。
值得注意的是,从真诚超市的定位来项目负责人的信心显然不是盲目的。地铁四号线的贯通、张村河生态治理的有序推进、沿岸公园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让这片土地从表面上一下子变得高端起来。这种硬件优化的速度令人惊讶,但随之而来的挑战显而易见。新天地商街号称“24小时活力城区”,它希望能成为青岛的一个示范窗口。但市场是不是买账,干燥的数据背后是否能支撑热闹的表面?超市的工作日人流量倒是不小,但大多是地铁与车辆的短途游客。换句话常住居民能否撑起东部新天地的长期发展,是不容小觑的关键。
历史上,“产城融合”这一模式早已被无数次提及。最经典的案例可能要追溯到上世纪的日本,把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紧密结合,从而形成了以产业为核心的小型城市雏形。这种思路随后被多个国家效仿,进入了现代城市建设的框架。然而成功的条件也不难理解,无论是产业的依托,还是人口的规模,能够持续吸引资金和人才总是关键。当时的日本通过教育、就业、高素质生活服务等手段,真正实现了民众的稳定居住。这是否与张村河目前的现状产生了对照?这值得深思。
再往后,同样值得回顾的是国内多个地区在“产城融合”上的探索。不论是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园模式,还是珠三角的城镇改造,将商业与文化休闲注入城市规划的努力不断在国内各地重现。然而那些规划失败的地方往往因为忽视了一个基本问题繁华还不够,弹性与包容性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换句话不是所有的“景城产”都能过渡成“人城产”,转型失败后其形象很可能变成半开发的失落地。这种历史既是经验也带着警告,它提醒决策者,一个商街的点睛仪式固然寓意美好,真正为民众提供长期的优质生活,才是根本。
如今的东部新天地商街,充满了可能性与挑战。有人它可能成为崂山区真正的黄金地段;有人它也许不过是这片土地的一次试探,仅仅是一个漫长规划中的小部分。如果项目能够继续快速兑现区域承诺,那未来的蝶变或许指日可待。至于最终能否实现,这就不得不交由时间来回答了。
